WING產官學研集結探討台灣人工林之復興

 

台灣國產木材供應量偏低,過度倚賴進口,是從事林業和木製相關產品業者,長期以來心中的痛;加上各國限制原木出口、以及對熱帶雨林的保護已成國際趨勢,提高台灣林木自給率刻不容緩,否則台灣產業將面臨無木可用的窘境,否則台灣木產業的發展將受到影響。

在ㄧ場台中市政府主辦的「2017WING產官學研策略論壇」中,台灣區木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許庚龍呼籲:「該是改變國有材利用政策的時機了。」參加論壇的多位森林主管單位官員發出最即時的呼應,指出「2017年將是台灣林業復興元年,要讓國產人工林重返台灣市場。」

因應國際木材利用趨勢,台灣森林不應只有神木
許庚龍在論壇中,直接對台灣國產材利用政策提出挑戰:「我們公會的會員中,幾乎沒有人使用國產材,原因之一是標售制度有問題,標售往往不能在有效的時間,做有效地利用。」「松木和杉木是台灣業者用的最多的樹種,但是國產木材讓業者無利可圖,所以都使用進口的。」

許庚龍認為,日本的國產材利用政策可以作為台灣的參考。日本經過四至五年的努力,現在就可以來台灣推銷日本木材,成長非常快速。另外東歐小國的林業,在歐盟的輔導下,進展也很快,現在已經銷售到亞洲來了。

「另外台灣的林業政策真的要改變,中國在世界上搶木材搶得很兇,值得我們警惕。還有台灣偏向發展針葉林樹種,可以考慮多種植闊葉樹種。」

嘉義林管處處長黃妙修開場白就指出,台灣的林管法失落了30至50年,外國人也常常問:「為什麼台灣不砍伐自產材,而要進口這麼多木材?」過去受到法律和全球環境的影響,國產木材的利用受到限制。然而台灣是高度貿易的國家,要接受國際法規的規範,也必須負開發國家對森林、對生態的保護責任,否則所生產的木製產品的輸出會受到抵制,影響國家經濟發展。

隨著國內經濟需求的改變,有關單位已積極盤點林木經營區的發展利用,調查全國可砍伐林的種類、數量及分布區域,期望讓國內生產材能夠參與經濟的締造。黃妙修表示,森林開發與生態保護在許多國家都面臨衝突,像阿拉斯加也是左右鐘擺了30年,最後才找到中間的平衡點。她指出,2017年將成為台灣「林業復興元年」,要讓國產人工林重返台灣市場。

2017林業復興元年,國產材重返台灣市場

針對國產竹木材供應策略及規劃方向,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說:「國產竹木材的策略規劃是以穩定供應為主。」在台灣地質與氣候的條件下,發展造林技術,平衡生物多樣性並兼具經濟的利用,「在合適的地方,經營合適的林業;在不傷害森林的前提下闢建林道,以利木材的運送。」他說,今年年底林務局的規劃就會出爐。

李允中表示,日本靠著精確的科學技術,根據東京議定書算出碳排放量,再據此合理開發森林,到現在日本產木材已經能銷售到海外。台灣也能從小而穩定出發,擬訂國營林計劃。「今年10月底林務局將主動組團參加建材展,開始塑造國產木材形象,宣達國產材的利用。」

文章來源:2017林業復興元年,台灣人工林重返市場

2,638 Views